摘要:
从中国的开源浪潮到硅谷的算力之战,AI 世界正在加速重构。阿里巴巴以开放姿态引领全球开发者共创,马斯克的特斯拉则在重塑“物理世界操作系统”;谷歌与英伟达的芯片战愈演愈烈,而京东的全无人配送站正让物流迈向新纪元。AI 的边界,正在再次被改写。

阿里巴巴的 Qwen 大模型在全球开源 AI 评估中名列前茅。与美国科技巨头 OpenAI、谷歌的闭源模式不同,阿里选择了开源,并推出了一系列深受全球开发者欢迎的模型。
点评:
Qwen 系列不仅性能强劲,更重要的是它以开放姿态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同参与。相比美系大厂的闭源垄断,阿里的策略更像是在打造一个“全球共享的智能操作系统”。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在 AI 领域的话语权,也为“AI 民主化”提供了全新样本。
这是在重塑全球 AI 格局吗?
埃隆·马斯克在 2025 年股东大会上分享多项重大进展。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将于明年启动量产,目标成本控制在 2 万美元左右。特斯拉同时计划在 2028 年实现年产 500 万辆,并可能自建大型芯片工厂以满足 AI 计算需求。
点评:
将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压到 2 万美元,是一次极具颠覆性的尝试。而特斯拉若自建芯片工厂,将进一步强化其垂直整合的优势——能源、制造、算力与智能全面掌控,减少对第三方依赖。
特斯拉的终极愿景,已不止于“可持续能源”,而是迈向一个由 AI 驱动的“物理世界操作系统”。
那这一天,还有多久会到来?
谷歌云发布了其最强大的自研 TPU(Tensor Processing Unit),性能较前代提升 10 倍,并支持 9,216 颗芯片互联组成超级算力集群,直接挑战英伟达在 AI 基础设施市场的主导地位。
点评:
10 倍性能提升加上超大规模互联,让谷歌云正式对英伟达发起正面冲击。单个集群可提供数 ExaFLOPs 级算力,足以支撑千亿甚至万亿参数模型。不同于依赖 CUDA 生态的英伟达,谷歌选择深度集成自家软件栈,这是一场从算力到底层生态的全面博弈。
谷歌的出牌,会撼动英伟达一家独大的局面吗?
京东宣布将在 2026 年 4 月建设全球首个全无人配送站,站内将全面采用无人机与无人车完成包裹入库、分拣、装载与投递等流程,实现从仓储到末端的全流程无人化。
点评:
从“自动化”迈向“无人化”,京东此次实现全链路闭环的技术突破。无人机调度、路径规划与末端配送均实现智能协同,大幅降低运营成本。
尽管亚马逊与 Wing 也在推进无人配送,但尚未实现“站点级全无人闭环”。如果京东成功落地,这将成为全球首个可规模化验证的商业案例。
更多前沿 AI 动态、商业洞察与科技趋势,欢迎持续关注:
https://iaiseek.com/zh
还想了解过去 72 小时内 AI 圈的更多大事件?请阅读:
2025年11月5日·24小时AI动态:AMD飙升、亚马逊与Perplexity之争、小马智行的Robotaxi里程碑
2025年11月4日·24小时AI动态:Palantir业绩爆发、微软携手Lambda、阿里Qwen再夺冠、AI医疗再度升温